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

每日热讯!南艺美术馆毕业展|“重构”文人山水园:留存中华文化集体记忆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发布时间:2023-06-16 13:14:59 分享至: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南艺美术馆将从众多优秀的毕业作品中挑选出一些进行介绍。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设计学院视觉信息设计专业的黄睿琦、孙亚楠的毕业作品——园趣

Q1

主题如何确定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你们在选择这个主题的时候有没有其他选择?

在毕设开题之前,我便将目光聚集到我们江苏的人文历史方面,和老师们一起讨论研究之后,选择了苏州园林这一文化遗产作为研究方向,对其多方面进行了调研考察,最后确定了以信息可视化的语言来重构历史中的苏州园林。我们今日所见之苏州园林,实际上有两种存在的形态,一是分布在苏州地域各处的实体园林,现存一百余座;另一种则是园林匾额楹联、石刻碑帖、名人书画墨迹等等驻留在人们心间的园林。追溯苏州园林的发展史,许多凝聚无数巨匠名家才智心血的园林,历经千年虽已烟消云散,但这座虚拟的、文献的“文人山水园”也积淀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

江南水乡风光旖旎,苏州古典园林更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苏州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苏州古典园林所蕴涵的中华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诸多文人士大夫为此了倾注大量心血,他们参与园林设计,用诗词歌赋画构筑出了永不消弭的园林,所以苏州园林又被称为“文人山水园”。

信息时代高速发展,借助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各种信息,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学科“信息可视化设计”。

在此基础之上,“文人山水园”可以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展示其诗词意境,体现园林艺术的高雅脱俗和独特价值。

在此外,我还调研了长江流域的“渔”文化,家乡溱湖的历史与其孕育出来的本土风俗等等,希望能够希望通过自身所学来为我们江苏本土文化的传承发展添砖加瓦,提供些许绵薄之力,做一次有益的尝试。

展览现场

Q2

在前期做了哪些功课?

对于苏州园林的理解是不是会产生一些变化?

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首先通过网络信息检索的方式,我观看了《苏园六记》、《江南文脉》、《中国微名片》、《园林》等有关苏州园林的纪录片,由此,苏州园林在我的认知中从一座座旅游景点、文保建筑,变成了方寸天地咫尺乾坤的艺术瑰宝。我了解到园林景观元素、文化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特征、文人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更是沉醉其中。

作者在苏州调研时拍的照片

之后我也是亲自去了苏州,在园林里,切身感受它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气息。当时的苏州正好下着大雪,我在大雪纷飞中漫步园林,感觉回到了百年前的姑苏城。好像一下子脑海中诗词描绘的意境都呈现在眼前“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

后来我坐在工作室里翻阅了有关苏州园林的书籍,如童寯的《江南园林志》、王晓俊的《园林艺术原理》、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许浩的《江苏园林图像史(苏州卷)》等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到了苏州园林这一文化遗产。

中国园林的形成发展已历经了数千年的岁月,有关园林文化的研究却起步很晚。散见于文人笔记和小品文章中的记载不算,真正冠以“园”名的著作说起,只能从明代计成的《园治》算起,其中对于造园的要素要点进行了阐释,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民初姚承祖的《营造法源》也都是沾概后代的宝贵知识,自1980年以来,诸多学者在各自的领域耕耘,如魏嘉瓒写下《苏州历代园林录》,从浩瀚如海的典籍中挖掘消逝的园林,将春秋以来诞生的八百多处园林进行了收录等等。

截至2023年4月23日,中国知网上收录题名关于“苏州园林”的论文有2358篇,研究“文人山水园”的论文仅50篇。从统计的数字上来看,现代苏州园林的研究方向多以建筑构成和造园法式为主,且以实体现存园林为研究内容的较多,而园林艺术介绍方面的普及类作品,大多数是笼统、重复地解说少部分较受关注的园林,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是只言片语,读者们很难从中全面了解到“文人山水园”的整体发展情况。

我在调研之后感受到苏州园林不仅是古时文人士大夫们的娱乐和景观观赏之处,写意式山水园林是他们寄寓坚定理性人格意识以及乐天自在的生命情韵的最合适载体。

展览现场

Q3

画面中的文字是从哪些典籍里找出来的?

用文字来组成建筑框架的想法是怎么形成的?

自古以来用诗画赞美描绘园林的文人雅士数不胜数,而且目前没有相对官方系统的典籍专门统计这些诗词,所以我以时间为轴,将每个时期出现的园林统计起来,再去网络、书籍中搜集整理与之相关的诗词歌赋、文人书画作品,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明清这样新建数百座园林的朝代,资料较多,而宋朝之前的多数园林已经消弭在历史之中,信息搜集相对困难,这也成为了一件憾事,更让我感觉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苏州,“擅田土之膏腴,饶户口之富稠,文物萃江南之佳丽,诗书衍周鲁之源流”(明•莫旦《苏州赋》,“家家礼乐,人人诗书”、“垂髫小儿皆知翰墨”(《吴郡图经续记·风俗》)崇文重教成为吴地的普遍风尚,在这样的文化沃土之上孕育出了“文人山水园”。在“文人山水园”之中,除了建筑布局颇为讲究,小到一个屋脊、一扇花窗、一块铺地,都有所内蕴,承载了造园者的理想情怀。

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将“文人山水园”的历史沿革、美学效果体现出来,信息可视化是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并通过视觉化、交互化等技术手段提高信息的传达效果和效率。在针对“文人山水园”进行可视化表现时,信息可视化可以较好地呈现“文人山水园”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特点。通过信息可视化手段,可以将大量的文化遗产信息呈现为图表、视频等形式,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人山水园”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文人山水园”讲究“咫尺之间,再造乾坤”,构成元素颇多,先对“花木”、“流水”、“亭楼”、“庭院”、“石笋”等园林元素进行归类整理,再将古籍记载中的描写与现存实体园林对照分析。例如“文人山水园”中的“亭”元素,“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是供人休憩之处,有诗曰:“江山无限景,(张宜题倪云林 《溪亭山色图》)、“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苏轼《涵虚亭》),可见在士大夫文人眼中,亭,却正是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聚积的处所 。而亭的造型也无定格,有三角、四角、梅花、八角等等,如清光绪年间顾沄所绘怡园图册《竹院》(图1),通过信息可视化的形式,将对应朝代古画中的图像与诗词相结合,可将其转换为数字化模型,以便于在数字环境中进行呈现,并进一步产生交互行为(图2)。

图1 清光绪年间顾沄所绘怡园图册《竹院》

文化历史背景则是通过整理名流韵士诗词文章之中的文字描述,用诗词内容来表现“文人山水园”的文化意境。着重介绍“文人山水园”的历史演变、文学、诗词、绘画等方面,通过图表、图片、文字等多元的信息形式展示其特点。以可视化语言来呈现出对应朝代消逝的园林意境。

文人们欣赏园林之石的品格,用“瘦漏透皱、顽清丑拙”八字形容石峰的外部特征和气势意境,但人们若不身临其境亲眼观赏石峰也难以了解文人们为何如此夸赞,于是乎,此时使用视觉化语言,将石峰图像与诗文记载相结合,便于观众直观理解和消化蕴千古之秀的奇石魅力。

图2 怡园竹院亭重构模型

Q4

你觉得这样的形式会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苏州园林吗?

这种用科技介入艺术的方式,你觉得是昙花一现还是一种趋势?

你怎么看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传统文化与信息可视化设计相结合,可以展现相对直观的园林构成效果。信息可视化语言也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创造独特的文化氛围,突出“文人山水园”园林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利用新媒体以及社交媒体等渠道,扩大“文人山水园”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信息可视化语言重构后的园林展示在展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同时,通过展示“文人山水园”园林文化中的传统艺术、哲学思想以及历史背景,留存出一种承载中华文化的集体记忆

整合新技术,可视化展示应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3D技术、将传统“文人山水园”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数字技术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加真实、生动和逼真的数字展示效果。以信息可视化语言重构“文人山水园”需充分整合新技术,突出数字化展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我觉得用科技介入艺术的方式会是一种趋势,在时代发展背景下,园林这样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找到新的发展方式,以信息可视化重构“文人山水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设计创新的挑战和探索。信息可视化重构“文人山水园”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秉持着文化传承和创新并重的理念,发现设计中新的可能,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创新设计相结合,充分展现出“文人山水园”中的生活意趣和诗画特性,使得观者充分体验到苏州园林美景美在心的精神内蕴。既能寄托来当代人对诗意园居的精神需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能强化人们对于苏州园林这一世界级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意识。

艺术与科技融合贯通可以将传统的文化、历史等信息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从而提高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视觉化语言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进行传播,如数字化展示、印刷媒介、网络传播等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为更广泛的受众提供更好的文化体验。

展览现场

Q5

这件作品对于你和你的组员来说,能够代表你们四年的学习成果吗?

以信息可视化语言来重构“文人山水园”。这一幅作品从确定选题开始,历经了半年的时间。我和伙伴一起翻阅了许多的典籍,细细的去调查研究各个朝代的政治背景。历史沿革。甚至是气候、经济等等有关苏州园林发展的影响因素。

这个过程我觉得是我们视觉信息设计专业对于信息收集、整理、归纳。总结技能的一次考验,在之后的设计中。这四年来的软件技能、专业知识,以及新兴的设计理念都是支持着我们不断推进完善作品的要素。虽然我觉得还是没有能做到完美展示文人山水园浩瀚如海的文化底蕴,但我们尽力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这件作品去完善,去赋予它一份向大众展示园林之美的力量。

展览现场

Q6

指导老师是哪位?

他/她在你们毕设的完成过程中给你们提供了哪些帮助?

我们视觉信息设计专业有四位非常优秀的老师,这次毕设我的导师是师悦和单筱秋两位老师,她们从我进入这个专业开始便陪伴着我,无论是对符号的设计,信息的编排以及动态交互的技术,空间展示的方法等等,循循善诱,悉心教导。另外的陈皓和厉勉两位老师也是不余遗力的在学习过程中帮助我答疑解惑,老师们的帮助与鼓励让我在毕设的完成过程中不断克服难点、不断的突破自己。

在毕设的创作过程之中。从调研阶段开始,到一步步的视觉呈现直至最后的动态视频制作,老师都是我前行路上的明灯,他们会及时的指出设计中的不足。给我开启新的创作思路。

还记得在一次深夜,我欣喜的完成了当时的设计。想着发给师老师,能在一早让她看见,但是没有想到老师居然立刻回复了我。她并没有责怪我打扰到她的休息,耐心指出设计的不足并且提出了改进的思路方法。师悦老师在我调皮懈怠的时候会敲敲我的脑袋提醒我,她以妈妈一般的温柔和鼓励。帮助我去将一切的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不留遗憾的完成大学四年最后一门课程——毕业设计。衷心感谢我的导师。

作品花絮

Q7

在南艺的这四年,你有什么感触?

未来有什么计划?

在南艺的这四年,我觉得我是很幸运的。从2019年入学开始。虽然经历了艰难的三年,但是南艺的老师、同学们、以及我所加入的心理信息站的每一位成员都给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撑。感谢这些人和事,感谢这世界给予我的美好与信心,才让我有了今天的知识积累和研究成果。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这些感恩的情感和能量都将永远激励着我,让我更加勇敢、自信,去追寻更广阔的天空、更深邃的内心和更高尚的人生境界。

未来的我希望通过自身所学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添砖加瓦,提供些许绵薄之力。我相信“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作品花絮

作品作者介绍

黄睿琦

南京艺术学院视觉信息设计专业本科生

南京艺术学院心理信息站站长

孙亚楠

南京艺术学院视觉信息设计专业本科生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北冰洋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